
10月12日,第二届混凝土界面力学学术研讨会在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成功举办。会议由广西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肖建庄发起,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WilliamHill土木工程系、上海市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重点实验室承办,刘清风教授课题组组织筹备。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近二十位特邀专家,以及近百名现场师生和千余人次线上参与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混凝土界面力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开幕式上,WilliamHill院长付世晓致欢迎辞,回顾了交大土木系复建40周年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学院将持续推动土木学科建设,推动开放协同的学术生态。肖建庄教授讲述了以“界面”为切入点探索多尺度科学问题的初衷,期待通过系列研讨与新兴技术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创新。WilliamHill副院长、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陈锦剑感谢与会师生到来,希望以“小而精”的研讨模式促进充分交流,并欢迎专家学者们常来交大访问指导。

主题报告聚焦前沿研究
会议设四个主题报告单元,分别由周小平、蒋正武、陈兵和张大旭教授主持。在“混凝土界面表征”环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李伟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再生尾粉的无机涂层及其性能表征及应用;东南大学蒋金洋教授展示了从纳观到细观的全尺度界面研究与相关预测方法;清华大学魏亚教授探讨了界面过渡区(ITZ)的微纳米表征测试手段及跨尺度模拟的重要性。
“混凝土界面形成与模拟”单元中,武汉大学杨贞军教授解析了钢纤维对CFRP-UHPC界面的增强机制;同济大学任晓丹教授介绍了先进数值方法在3D打印混凝土界面模拟中的应用;青岛理工大学侯东帅教授分享了紫外光接枝改性玻纤-水泥界面及多尺度模拟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王里教授阐述了3D打印混凝土层间界面的形成机理和力学模型;上海交大刘清风教授提出了能够描述多机制共同作用下ITZ形成过程的耦合数值模型。
“岩石及特种混凝土界面”环节,重庆大学周小平教授提出了非局部广义粒子方法用于界面开裂模拟;同济大学蒋正武教授探讨了通过协同界面强度实现超高性能混凝土强度超级化的路径;大连理工大学韩宝国教授揭示了纳米粒子在水泥基结合界面中的迁移与粘接性能增强机制;东南大学冯攀教授介绍了电化学储能混凝土的研究进展和其中的界面问题;上海交大张振南教授建立了基于微观界面滑动的岩石力学模型。
“再生混凝土与界面性能”专题中,青岛农业大学李秋义教授提出了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重构与性能优化方法;中南大学马昆林教授分析了碳化与化学强化对再生骨料界面的改善效果;广西大学应敬伟教授探讨了三维石墨烯对ITZ的改性机制和建模方法;浙江大学弓扶元教授探讨了ITZ开裂规律与抗冻性预测模型;同济大学肖建庄教授系统阐述了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的形成机制和跨尺度性能研究。





圆桌讨论凝聚共识
两场圆桌讨论将会议引向深入。上午的讨论由杨健教授主持,聚焦于界面基础科学问题。针对同济大学赵增丰研究员提出的“界面厚度界定”问题,魏亚、肖建庄、杨贞军等专家指出,需综合考虑未水化颗粒、骨料特性及测试技术局限,建立界面厚度的量化标准。对于北京交通大学林红威副教授提出的“界面剪切膨胀”问题,周小平、张振南教授建议可借鉴岩石力学的成熟模型,但必须根据混凝土的材料与尺度特性进行修正。经过热烈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建立统一的界面表征体系是当务之急,需融合CT重构、纳米压痕与数值模拟等先进手段,将合理拓展界面的研究范围,并注重材料、结构、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和互补性。

下午的讨论由肖建庄教授主持,议题转向微-宏观性能关联与工程应用中的界面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ITZ各向异性问题,韩宝国、李伟华教授从材料组分、受力状态和环境影响等角度解释了其成因,刘清风教授进一步指出,不同混凝土界面中的物质非均匀富集现象在机理上相通,如何表述物理、化学等多重作用以解释新发现是当前难点。对于上海交大熊青香提出的“如何将微结构动态演化与宏观性能预测相联系”这一前沿挑战,蒋正武和肖建庄教授指出,可从ITZ的物理化学特性中获取关键参数,通过合理简化与数学推演逼近真实情况,并强调了界面强非线性带来的建模难度。
在应用层面,与会专家就再生混凝土与3D打印混凝土的界面处理展开了务实探讨。杨健、李秋义、应敬伟、王里等专家从国际经验、经济成本、测试方法、工艺优化等多角度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未来应加强实验、模拟与理论的融合,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和开展工程示范,推动绿色建材的规模化安全应用。

本届研讨会成果丰硕,意义深远。会议通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与深入的热点研讨,成功促进了跨学科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为混凝土界面力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对混凝土界面——这一微观结构却决定宏观性能的关键领域——的研究正步入深化与整合的新阶段。未来研究需着力于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与表征体系,推动实验观测、计算模拟与理论建模的深度融合。同时,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多尺度、多物理场的复杂问题研究。
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学界对界面力学核心科学问题的认知,更构筑了紧密的协作网络。展望未来,学界将继续携手推进基础理论的突破与工程技术的创新,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建材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工程建设品质与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土木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