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系
办公电话:86-21-34208361
传真:86-21-34207056
电子邮件:jmyang@sjt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现任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曾任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院长。
1978年至1988年,在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期间,赴日本西日本流体技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开展海洋工程国际合作研究;2009年至2019年担任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至2024年担任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院长。
主要从事海洋动力环境及工程装备安全研究,创新海洋极端动力环境理论与实验关键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形成了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主持建成了崖州湾南海试验场,创新开展海洋动力环境与海洋装备实海试验研究;主持研发了大型海洋平台性能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大型海洋平台海上作业安全。研究成果在我国数十座大型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和海上油气田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首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成功研发,以及渤海极浅水条件下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系统FPSO工程应用等海上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办了学术期刊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JOES)并任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评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海洋动力环境及工程装备安全研究,主要开展海洋动力环境强非线性理论、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安全保障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创办《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国际学术期刊,创刊至今担任主编。
2004年至今,先后担任《海洋工程》期刊副主编、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市科研计划重大项目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
开展了深海畸形波、浅水极端波浪等强非线性波浪理论研究,创新求解深水畸形波五阶呼吸子式解析解,从能量转移和吸收角度阐明了极端波浪生成演化机制;主持建成了崖州湾南海试验场,捕捉获得了海上台风过程瞬时极端波浪。
突破了海洋动力环境与工程装备实验技术,主持建成了我国首座深海动力环境重大实验设施,形成了4000米级海洋工程实验能力;创新了海洋动力环境与工程装备实海试验技术,主持研发了大型海洋平台性能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保障了我国数十座大型海洋平台海上作业安全。
开展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主持研制了“开拓一号”和“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实现了4100米海底实验与环境原位监测,采集了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等多种矿物样品,开展了深海采矿对环境影响研究,获得了深海沉积物羽状流跨尺度多相态流动新认识。
担任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创新研发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获得了国家可研批复同意。
研究成果在我国数十座大型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和海上油气田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首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成功研发,以及渤海极浅水条件下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系统FPSO的工程应用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共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80余篇。代表性论著如下:
[1] 杨建民, 肖龙飞, 盛振邦. 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试验研究. 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出版社, 2008.
[2] 杨建民, 肖龙飞, 葛春花. 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载荷(第二版). 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出版社, 2013.
[3] Liu Shihang, Yang Jianmin, Lu Haining, Sun Pengfei and Lu Changyu.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deep-sea mining sediment plume based on fluid flow characteristics. Physics of Fluids, 2025, 37(8): 085181.
[4] Chen Qihang, Yang Jianmin, Zhao Wenhua, Tao Longbin, Mao Jinghang and Lu Changyu. AI-based dynamic avoidance in deep-sea mining. Ocean Engineering, 2024, 311(1): 118945.
[5] Huang Longwei, Yang Jianmin, Lu Wenyue, Xu Shengwen and Liu Lupi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ice loads on a four-legged semi-submersible.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2024, 19(5): 569-579.
[6] Wu Qi, Yang Jianmin, Lu Haining, Lu Wenyue and Liu Lei. Effects of heave motion on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vertical transport system for deep sea mining. Applied Ocean Research, 2020: 102188.
[7] Lu Wenyue, Yang Jianmin, Tao Longbin.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super rogue waves. Ocean Engineering, 2016, 113: 295-307.
[8] Gao Ningbo, Yang Jianmin, Zhao Wenhua and Li Xi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terministic freak wave sequences and wave-structure interaction.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2016, 11(8): 802-817.
[9] Xiao Longfei, Yang Jianmin, Tao Longbin, Li Xin. Shallow water effects on high order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wave run-ups along FPSO broadside. Marine Structures, 2015, 41: 1-19.
[10] Zhao Wenhua, Yang Jianmin, Hu Zhiqiang. Hydro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FLNG vessel and LNG carrier in side by side configuratio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2, 24(5): 648-657.
担任《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海洋工程环境载荷与水动力性能》等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
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获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优秀博士论文1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3篇。
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获2020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20年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教书育人奖”一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铸大国重器,育行业英才—船海工程“五大一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指导教师,获评共青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并获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
1. “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六完成单位项目负责人);
3. “大型海洋平台性能监测和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完成人);
4. “深水海洋工程试验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获201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完成人)。
2020年,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提名奖;
2011年,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0年,获评上海市领军人才;
2007年,获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2006年,获评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